查看: 47565|回覆: 0
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

[軍情動態] 南方周末:南中國上空的暗戰

[複製鏈接]
字體大小: 正常 放大

1萬

主題

44

好友

1萬

積分

公民

律   師

跳轉到指定樓層
1#
發表於 2011-2-10 19:57:43 |只看該作者 |倒序瀏覽
RC-135, 廣州亞運的不速之客


光點閃爍。 “又出現了……”

2010年11月下旬,廣州亞運會因為劉翔、因為中國女排的絕地反擊……正如火如荼。一個“熟悉的陌生人”又悄然出現在南海。

它的興趣當然不是正在進行的比賽,,雖然它的電子設備可以輕易截獲正在直播的電視信號。那個處於它的天線覆蓋之下的城市裡正在發生的一切與它無關。它唯一感興趣的是,它所蒐集到的軍用頻譜和數據庫早先存儲的相比,又多了幾種。

它惦記這些隱匿的數據流好久了。亞運是難得一遇的好機會——為了確保空中安全,按照慣例,舉辦國會開啟大量平時輕易不會開啟的空中偵察、監控設備。

它沿著一條無形的線做著波浪形的飛行,那條線是它的前輩經過無數次的對抗、試探之後標記下來的,波浪形飛行則可以增加對一些微小發射源的捕獲和定位。

RC-135、EP-3絕對是南中國空域,最討厭的“熟悉的陌生人”。但你又不得不承認,它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出色的偵察機。強大的信號捕獲能力遠達數百公里之外,掃描區域內幾乎所有的民用、軍用信號都難以躲藏。蘇聯軍隊對付它們的方式,就是隔三差五重新設定電子設備的頻率。現代戰爭離不開電子戰,雷達、導彈,通信、指揮都會產生一定的頻率。電子頻譜保密至關重要,而這實際上也是和平時期偵察與反偵察、間諜與反間諜的焦點。”一位空軍指揮官說。自從中國裝備三代機以來,外軍偵察機有針對性的偵察越來越頻繁,其偵察範圍涉及中國空軍機載雷達頻率,中國武器裝備、戰法、訓練、作戰模式等各個方面。

最及時、有效的方式當然是驅離,與其事後彌補,不如讓它什麼也蒐集不到,所以空防的反應時間就格外重要。

在有地面引導的情況下,攔截敵機並不困難。駕駛著殲-11的劉寶和他的僚機趕上了這次貓鼠戲。

“發現'敵機'……”劉寶和僚機一個蛇形機動,迅速對不速之客形成上下夾擊之勢。

剩下的,就是得給對方提個醒。 把對方的偵察機留在火控雷達的波束內零點幾秒,讓對方知道自己被鎖定就足夠了。

偵察機一側機翼,明智地選擇了撤出。

劉寶隨即向指揮所報告,“‘敵機’退出……”

大多數時候,博弈都是平靜地落幕。像2001年4月1日美國偵察機意外衝撞中國戰鬥機的情況極少。


升空即戰鬥

不需要按下導彈發射的按鈕,並不意味著這不是戰鬥。這恰恰是戰鬥最常見的方式。偵察與反偵察的貓鼠戲,既有規則,也沒有規則,要贏得這場“隱性的軍事較量”,靠裝備,靠技術,還要靠一股氣。航空兵副師長王少華的話來說,就是“和平其實更需要一種力量”。

中國從來都是國外重點偵察的對象,而南中國空情尤其複雜。在這裡,偵察與反偵察隔三差五上演,彷彿家常便飯。而王少華所在的部隊所守護的就是這一片天空。

這支部隊歷史上曾有過相當不錯的戰績,首創國土防空作戰擊落敵機的戰例,擊落擊傷敵機達17架。今天,這支部隊更是首支實現殲-10和殲-11“高低搭配”的空軍作戰部隊。這支部隊裡,許多飛行員和王少華一樣都能駕駛多種機型。

在機場,記者初步見識了王少華所說的力量。戰機剛剛離開跑道,機頭便猛然拉到垂直於地面的角度爬升,忽而又急轉直下……這大大顛覆了國外報導中,中國空軍為了避免事故,平時訓練總是選擇最四平八穩的飛起落的印象。

文質彬彬打不贏隱型的戰爭。只有把飛機的性能飛出來,飛出氣勢,才能贏。“你飛什麼型號的戰鬥機?”“飛過多少小時?”“飛過9個G沒有?”這是王少華曾經遭遇到的外軍飛行員的質疑。對於對方的輕視,王少華給出答案的方式是送給他一次印象深刻的空中對抗。

王少華看來,“性能全面的戰鬥機是任何飛行員眼中理想的空戰利器,但人的因素是決定性的。”

和平時期並不是只有一種隱型的戰鬥。2000年6月的戰鬥就屬於一種新的形式。

一架超輕型小飛機擅闖中國領空,李明全雙機緊急升空攔截。超輕型飛機利用小速度、超低空性能強的優勢,與重型戰鬥機“玩”起了捉迷藏,企圖利用地形特點逃脫。對於中國空軍指揮官的無線電——“這是對中國主權的藐視”,對方乾脆來了個充耳不聞。

李明全指揮僚機在高空盤旋監視,自己則下降高度,貼近小飛機作下半徑盤旋,並適時在超輕型飛機航路前方打出一長串曳光彈,最後迫使對方降落在魚塘里。

經過訊問才知道,駕機的是英國飛行協會的一位資深飛行員,這一次只是僥倖想抄近路直飛香港


擊落超低空小目標

中國戰鬥機飛行員,最小年齡24歲,最大46歲,平均年齡30歲。這個群體目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80後所填充。王少華就帶著一支80後的少壯戰鬥隊。

對於民間對這“垮了的一代”的損譽,王少華不以為然。“飛行戰鬥師都駐紮在偏遠鄉村,離市區遠,許多飛行員家庭都比較富裕,他們選擇到戰鬥部隊,不就是為了飛行,為了‘保家為國’的理想嗎?”

北約國家空軍年飛行時間在180小時到250小時左右,而中國飛行員也早就達到190小時以上。而且,中國年輕的飛行員似乎也頗能吃苦。

攔截偵察機的劉寶告訴記者,“敵人是不跟你客氣的,外軍戰機最遠可發現並截獲100公里外目標,鎖定大約需要0.4秒。而這0.4秒,對於裝備落後的一方則是擺脫的機會。S型急轉、來回變換方向都可以甩開鎖定,否則就意味著死亡。”

武器裝備原本與對手就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,只有付出超過對手幾倍的努力,才能練就制勝之道和打贏本領。”比如,為了實現全天候作戰,訓練中,每架飛機座艙都會被蒙起來,飛行員完全按機載設備飛。另外,每次訓練還都要加入一些預設的特殊情況:比如發動機停車、操縱系統故障、GPS導航故障或者無線電故障等等,加大模擬訓練難度

更為重要的是,這批年輕人更加獨立,有自己的想法。他們的戰法往往是“吵”出來的。

超音速戰鬥機打超低空小目標的戰法就是這麼“吵”出來的。小目標超低空飛行,速度快,不易被雷達發現,需要很強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。王少華還記得,他的小隊和另一支小隊在作戰室里大動干戈的場景:你剛在黑板上畫圖說明一個觀點,他馬上就上來奪你的粉筆,畫他的圖,闡述他的觀點……

實戰檢驗碰上了梅雨季,天氣複雜。100米至200米超低空飛行,氣流極不穩定,飛機顛簸得像風浪中的小船。受雜波的影響,機載雷達搜索截獲也不穩定,而攻擊時間又只有幾十秒。為解決這一難題,王少華對新型戰機雷達不同高度上的性能進行多次試飛,終於摸清了新型戰機雷達的脾氣,為實現精確打擊掃清了障礙。

實彈打靶定在一個清晨。

40公里、30公里、25公里……在20公里處,王少華髮現了小目標。 在穩定跟踪10秒鐘後,王少華同時發射2枚空空導彈……準確命中。


國家影響力就是戰機能達到的距離

戰鷹的利爪到底能伸多長? 這是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空軍的問題。

這支航空兵師首次組織團建制下半夜跨區機動訓練,橫跨6個省,行程三千多公里,穿越大半個中國,並在陌生機場起飛戰巡,首開空軍部隊下半夜大機群遠程奔襲的紀錄。“我喜歡戰機這種富於美感的殺氣,沒有掛裝武器的戰鬥機就只是一個飛行器,裝掛上武器,戰機才真正有了戰鬥的靈魂。”王列虎參謀長和記者談起2009年末的一次沿海奔襲和加油訓練,那是第一次依托信息化手段,進行聯合預警指揮協同體係對抗訓練的序曲。

中國海岸線一萬六千多公里,海洋的領土是三百萬平方公里,島嶼是一萬多個。南疆是中國的戰略門戶,隨時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戰情。戰機飛行會受種種因素的製約,尤其是沒有遠程海上空中加油能力,新型戰機無法顯露它的耐力極限。

一萬米高空,海上天氣多變,氣流多,飛機的加油錐套上下擺動,速度差是保證安全的關鍵因素,沒有對接上容易導致錐套與飛機碰掛,對接過猛容易引起軟管“鞭打”現象折斷探頭。

“這種巡航是必須具備的一種保護國家海洋利益的重要措施。”王列虎帶著一幫飛行員飛了出去。

近十年發生的戰爭已經改變戰鬥的方式。世界上近幾場局部戰爭中,信息技術以巨大的力量,左右著戰局,影響著部隊作戰力量的發揮,為什麼南聯盟同樣優秀的米格29戰機一升空,就被北約一口氣打下5架,不搞信息化的軍隊,不能發揮戰鬥作用。再先進的戰鷹,如果沒有信息化的武裝,就失去了魂魄。“向優勢裝備對手‘叫板’,信息是對方單向透明,打這種不對稱戰爭,這樣只有挨打。正因為如此,中國在信息化和體系化兩方面投入很大。中國空軍戰鬥力建設抓住兩個關鍵,一個是信息系統,一個是體係作戰。否則戰鬥力建設就只能在低層次徘徊。”

天空的較量從來是“詭異”和“玄妙”。和平就像空氣,存在時感覺不到它的價值。一旦喪失了,才感覺到沒有和平是不行的。

師政委李峰說,“中國的軍事力量必須要讓對手相信,他們不會從使用軍事力量對抗我們的重要利益上得到任何好處。”

南方周末
http://www.infzm.com/content/55000

原來南海上空的戰情是這麽兇險的。一般人完全不可能知道。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| 免費註冊

GMT+8, 2024-11-23 02:18

© 2015 SSKYN

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