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46919|回覆: 0
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

[軍事檔案] 二战期间日军曾因戴钢盔吃尽苦头

[複製鏈接]
字體大小: 正常 放大

3萬

主題

12

好友

3萬

積分

公民

跳轉到指定樓層
1#
發表於 2012-5-29 22:52:52 |只看該作者 |倒序瀏覽
鋼盔,日語叫做“鐵帽”,是侵華日軍普遍配備的防護裝備。我們今天看電影,日軍士兵如果不是戴著屁簾式的戰鬥帽,就是戴著鋼盔,幾乎成為標準形象了。

而日軍的鋼盔,雖然威風,卻給他們帶來過不止一次的煩惱。


戴鋼盔既會凍住腦袋又會成為靶子

日本軍事後勤研究專家青木孝治,通過研究日軍的鋼盔,專門寫了一本書,叫《陸軍鐵帽物語》。

鋼盔,就是保護頭部的頭盔罷了,有什麼好研究的呢?為此寫一本書充分顯示了日本人對細節的重視。仔細看看青木的《陸軍鐵帽物語》,裏面有不少對研究抗戰歷史有價值的描寫,值得一讀。

日軍使用鋼盔的第一次戰爭,是什麼時候?

青木告訴我們,是九一八事變。日軍裝備鋼盔,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到歐洲觀戰的武官的報告,此後有裝備而一直沒有使用。九一八事變的時候,因為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,日軍的鋼盔基本沒有派上什麼用場。真正用上,是在黑龍江和馬占山將軍所部的作戰。

面對馬占山部的頑強抵抗,日軍不斷增兵,雙方在江橋、齊齊哈爾等地展開一系列激戰。這次戰鬥,日軍試驗了大批新式裝備,不但鋼盔的使用得到了檢驗,還使用了裝甲列車、坦克等武器。這也是日軍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坦克。

很快,日軍就發現制式的鋼盔存在相當大的問題。那就是鋼盔的裏襯太薄,在黑龍江寒冷的天氣裏,日兵出汗以後如果不加處理,很快腦袋就會和鋼盔凍在一起,危險而又好笑。強行摘取,無意中會連皮肉扯下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日軍士兵自發想辦法,在鋼盔裏墊上紗布或者棉布,雖然樣子不好看,但是解決了凍傷的問題,這也是裝備鋼盔後給日軍造成的第一個大問題。

1939年,在和蘇軍的諾門坎之戰中,日軍又發現大量日兵盡管戴著鋼盔,依然在作戰中因頭部中彈而死,反而是不戴鋼盔的沒有這樣高的比率。

這可就奇怪了,難道蘇聯人用了帶磁性的子彈,專打鋼盔?

莫名其妙的日軍派出專家到前線考察,這才真相大白。

大家知道,鋼盔是保護頭部的,但並不是子彈打不透,真要是子彈打不透的鋼盔,人的脖子就該吃不消了。它主要是防禦彈片,對於子彈,如果對方的子彈不是擊中鋼盔正中,由於鋼盔是一個弧面,便大多會滑飛。這就是鋼盔的防護作用。

然而,諾門坎之戰,日軍頭部中彈的士兵,多半是頭盔正中被蘇軍一槍命中,鋼盔洞穿,鋼盔裏面的腦袋當然也就一塌糊塗了。

那麼,蘇軍怎麼會打得這樣準呢?日軍研究以後恍然大悟。原來,日軍當時使用的鋼盔,前面正中有一個很大的紅色星星,這是日軍的標誌。而紅色在所有光線中是最醒目的,於是,蘇軍老遠就能發現日軍的士兵,並且瞄著紅星星開火。蘇軍使用的步槍笨重而且後坐力大,但是也有優點,那就是彈道穩定,穿透力大。

諾門坎戰後,吃了大虧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鋼盔前面的紅星。


廬山之戰日本“軍神”戴鋼盔耍酷

關於鋼盔,比較離奇的,大概要算日軍“軍神”飯塚國五郎的死了。

飯塚國五郎,日本陸軍少將(特晉),101師團101聯隊聯隊長。戰中有一段時間,日本東京各大電影院連續放映“軍神飯塚聯隊長”的戰地錄影。這老鬼子相貌猙獰,胡子拉碴頂著個破鋼盔,揮戰刀又沖又殺的,上鏡得很。

按說,做到聯隊長,手下好幾千人,沒事兒扣鋼盔在第一線擺酷的機會不是很多。不幸的是飯塚的命比較奇,自己不用操心,有人來催他擺酷了。

來的就是日本著名戰地記者小悮行男。

那是在武漢會戰前期,1937年9月3日,小悮一行到廬山前線采訪飯塚。

廬山一線中國軍隊奮勇抵抗,巧妙利用地形與日軍頑強周旋。日軍雖然裝備精良,無奈廬山是李四光特別偏愛的那種冰川造山,形狀雄奇,道路險峻,中國軍隊把迫擊炮搬上山頂,日軍形容中國軍隊的迫擊炮“如同雨點從天而降”。這戰鬥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。飯塚面對的中國軍隊是陸軍160師,這是廣東粵軍唯一一支也戴鋼盔的部隊,從這個特點也可以明白這絕對是一支精兵。雙方在東孤嶺浴血苦戰,飯塚連續發動了15次進攻,依然無法拿下中國軍隊的防線,損兵折將。

所以,采訪的時候,飯塚訴苦極多。按說,離軍神的標準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兒。不過,飯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。因為苦戰,飯塚曬得極黑,眼睛裏全是血絲,胡子已經多日不刮,顯得相貌猙獰。尤其是天氣酷熱,他上身赤裸,顯得頗為兇猛。

記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樣,戰場上蓄須的軍人有獨特的魅力,於是小悮就建議飯塚給他們比畫幾個Pose,給東京的老鄉看看。

被幾個記者一捧,飯塚推辭不過,記者們選了附近一個比較符合戰場氣氛的高地,飯塚拔出指揮刀,又吼又叫,又躥又跳,記者們的膠卷很快拍完了,大家都很滿意。後來從片子效果看,這拍攝效果的確不錯,如果飯塚活到戰後,可以考慮去演電影。

但是,意想不到的事情也發生了。這個高地雖然適合拍攝,卻在中國陣地對面。而且,對面高地上就有160師一個哨所。飯塚的“外景地”(秀峰寺西方高地)正在哨兵的視線之內。視線內也就罷了,視線內的目標太多,中國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。但是日本記者為了表現效果,給飯塚扣上了一頂鋼盔!

當時日軍鋼盔的塗漆有些問題,華中正是炎熱季節,長期暴曬,偶爾又是一場大雨,使用久了,鋼盔的綠漆剝落,露出鋼底,在陽光下閃閃發光。於是,中國哨兵就發現遠處有一個燈泡似的東西在那裏又躥又跳,定睛細看--哦,是個鬼子啊!


鋼盔給日軍帶來的又一個悲劇

看見是看見了,中國兵也沒什麼辦法,距離太遠,中國軍隊手裏沒炮,漢陽造又夠不著。幾個哨兵看著飯塚表演,越看越別扭,弟兄們一致認為,這鬼子太出風頭了,得教訓教訓他。

那哨兵班長看著鬼子耍酷正又堵氣又沒轍的時候,忽然眼前一亮。為什麼眼前一亮呢?哨兵班長正看著飯塚咬牙呢,就瞧見幾個老兵晃晃蕩蕩沿著戰壕走過來了,他們背的可不是漢陽造,而是三八大蓋兒。

三八大蓋兒,即日本造三八式步槍,因為槍機上有一個防塵罩而得名,侵華日軍步兵的標準裝備,射程遠,射擊精度高,飯塚所在的那個高地,漢陽造打不著,三八槍的射程可是正好合適。

這位哨長的理解是有科學依據的。三八式步槍的標尺射擊2400米,而漢陽造只有2000米,三八式步槍子彈初速760米/秒,漢陽造是600米/秒。更重要的是日本工業技術發達,因此制造工藝精良,漢陽造的設計雖然不錯,材質和制作水平則無法與三八槍相比,理論上有效射程600米,實際那是樣槍的數據,發到士兵手裏的,能打四五百米就不錯。而三八槍的彈道,無風天氣在800米上取準依然相當準確。淞滬戰役,裝備漢陽造的國軍結壕阻擊裝備三八槍的日軍,沒少吃射程近的虧。

這位哨兵班長趕緊把幾個老兵攔下,給他們看飯塚的表演。哪兒?喏,就是那個一閃一閃發亮的東西。

飯塚只扣著個鋼盔,赤膊根本沒穿軍服,幾個老兵也辨不出他的身份,但是看他耀武揚威的樣子,一致覺得這赤膊鬼子太猖狂了。老兵油子槍法好,說著說著就動了真格的,把槍一摘就瞄上了。

這時候,飯塚的采訪已經到了尾聲,正在和記者們道別。不知怎麼的,飯塚聊起了他的前任、也是好友的加納治雄(原101聯隊聯隊長,1937年8月在大場和國軍88師交戰時陣亡)。他說,聽說加納死後陰魂不散,常常在家裏鬧鬼,自己要是戰死了,希望不會像加納那樣,一定安安靜靜的。

大家聽了哈哈一笑,記者們作別下山。飯塚也準備往回走,一轉身,正好把一個大光膀子亮給國軍了。

這時候,那老兵也瞄好了,一扣扳機,“砰”,飯塚應聲而倒。

按說,飯塚挨上一槍就送命的概率不高。射程雖遠,三八槍子彈穿透性太好,一打倆眼兒,不容易造成致命傷。忻口戰役國軍李仙洲軍長被日軍一槍擊中,洞穿胸部,前後透亮,還在和人聊天呢,根本沒覺察到自己負傷。但是給飯塚這一槍,打得實在是忒準了。附近的日本兵趕來救護,發現這一槍正從飯塚的心窩穿過,把心臟都打穿了(也有日方記載是中了兩槍),奧運會射擊冠軍的水平。

鋼盔反光暴露了飯塚的目標,算是這鐵帽給日軍帶來的又一個悲劇吧。不過這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,直到太平洋戰爭逐島爭奪,日軍才用在鋼盔上塗抹煤焦油的方式多少改進了其反光性能。

http://military.china.com/history2/03/11027561/20120529/17225154_2.html

日本皇軍交唔少學費{:laugh:}
標簽
鋼盔
家與國的夢不結束,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!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| 免費註冊

GMT+8, 2024-12-27 15:05

© 2015 SSKYN

回頂部